当前位置:首页
> 新闻中心 > 专题报道

用观念共鸣、命运与共,托起中国基建在“一带一路”的朝阳

发布日期:2023-08-15 信息来源:二公司 作者:杨玉兰 摄影:李红禹 字号:[ ] 分享

2023年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十周年,也是水电一局自2014年中标伊辛巴水电站主体土建标段、进入非洲乌干达国际市场迎来的第十个年头。

“十年漫漫路,硕果遍地开。”十年间,中国和“一带一路”有关国家开展了众多基础设施建设、贸易、投资、金融、科技和人文等领域的合作,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。而著有“非洲明珠”的乌干达也是受益者之一,2019年3月,随着伊辛巴水电站的建成和顺利发电,迎接我们的是当地更大更广阔的基建市场。当中国快速向基建强国迈进,种种数据所折射的成就让人目不暇接时,相较之下的乌干达,百度百科上介绍其为“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”,在这里,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大有可为的短板,这也给公司发展“国际优先”战略带来了伟大机遇。属地化管理是公司对国际项目提出的经营管理理念要求,从某种程度上,这与“一带一路”所倡导的“五通”一脉相承,工程项目本身就是塑造“观念共鸣”的载体,其开展的过程必然也伴随着两国民心和民意的交融互通,这也将会完美体现出世界“命运与共”的思想。

做好属地化管理 促进中乌员工观念共鸣

从项目层面看,乌干达项目部非常注重员工属地化管理,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,在施工现场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:中方管理人员只需一个手势、一个单词,当地雇工或司机便可以快速、精准的领会其用意,双方的默契不禁让人拍案叫绝。通过九年多来的相处磨合,中方管理人员和当地雇工双方已经完全克服了原本语言不通的难题。当地雇工之中也有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群体,为进行专业培养,项目部积极让其担任当地雇工的“小班长”,承担起向当地其他雇工传达和宣讲施工安全、技术规范、法律法规在内的各项施工要求及要领。西部桥梁LOT4标工程作为水电一局首个独立对外的DB总承包项目,需要直接对接当地业主和咨询,语言文化加上遵循施工标准的差异,使得双方在一开始的沟通困难重重,上报的各类方案改了又改仍然得不到通过,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。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施工的整体进度,项目管理层当即决定:聘请既懂工程技术又熟悉当地语言和社会文化的当地技术人才“为我所用”。不论是现场的当地雇工“小班长”还是高薪聘请的“复合型”技术人才,加以制定适宜的考核奖励制度,都大大提升了沟通和施工的效率,为项目推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。

做好中国代言人 助力中非命运与共

从个人角度看,推动中乌友好、促进民心相通,有利于集团、公司在当地的发展,总书记反复强调民心相通的重要作用,提出“国之交在于民相亲,民相亲在于心相通”。对此,我们作为公司在乌干达的代言人,需要主动了解乌干达乃至非洲国家民众对在乌、在非中企的认知、诉求甚至担忧,不断提升、改进自己的言行。国际项目最直观的特征,就是可以与当地人直接接触,面对面的交换信息。项目营区之内除了中国人,其余的劳工、司机、安保人员都是乌干达本地人,他们热情、健谈、友好,很乐意与中国人交流,在工作生活中通过与他们的对话发现:乌干达当地人对中国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外国媒体,通常不够充分和真实;另一方面,我们对非洲以及非洲人民的了解也有一定局限性。因此,做好中国代言人,也是中企国际人的“必修课”,加强和提升两国民众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度,除了开拓当地市场这一动因,更是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的重要一环,既是作为大国公民的使命与义务,更是中央企业员工的责任与担当。

携手与共 追逐“一带一路”的朝阳

水电一局自2014年进入乌干达国别以来,先后承建了乌干达第二大水电站——伊辛巴水电站主体土建及机电安装工程、伊辛巴水电站下游公共交通桥工程,以及正在建的西部桥梁LOT4标工程与KB道路8.2公里道路工程,在项目履约的同时积极践行央企社会责任,积极响应乌干达政府提出的“BUBU”(即投资乌干达、建设乌干达)政策,除部分特殊设备和材料从中国空运航运外,项目施工所需的大部分材料,诸如水泥、钢筋、柴油以及机械配件等都选择了在本土采购、制作加工,由此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:一是大大缩短了采购时间和成本;二是加速推进乌干达当地工业化进程;三是为乌干达国内贸易注入了活力,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。

今日非洲,犹如初升的太阳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为非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,也为中国海外公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经过近十年在乌干达的摸索打拼、艰苦经营,水电一局乌干达项目部积累了宝贵的国际工程管理经验,今后我们要做的是坚定不移沿着公司的既定战略、既定道路勇往直前。

我相信,伴随着许多非洲国家正加速推进工业化,未来中非产能合作潜力巨大,中国水电人在非洲的舞台也必将越来越广阔!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浏览次数: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