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
> 新闻中心 > 一局艺苑

相约洱源 火把成梦

发布日期:2023-08-17 信息来源:二公司 作者:杨银 摄影:杨银 字号:[ ] 分享

“火把高高举起,热情洋溢在心间,跳动的身姿,舞出美的风采,祈求平安和丰收,白族人民共同庆祝。”每年的农历二十五是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火把节。节日当天,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,通过拜火把、点火把、耍火把、跳火把等活动,预祝五谷丰登,六畜兴旺。

白族人的火把节,据说是为了纪念白洁夫人。这个边地女性如同中原“木兰从军”、“穆桂英挂帅”等故事中的女主角一样,她的故事千百年来在苍山洱海间广泛流传。相传初唐时期,苍洱之间部落纷争,群雄逐鹿。在唐王朝的支持下,蒙舍诏势力逐日强大。诏主皮逻阁遂起吞并其他五诏之心,便假意邀请五诏诏主前往蒙舍祭祖,结果在祭祖当夜火烧松明楼,将五个诏主在宴桌上尽数烧死。噩耗传来,邓赕诏主夫人白洁星夜赶往蒙舍,凭借一支铁钏,从废墟中赤手挖出面目全非的丈夫尸骨。皮逻阁见其聪颖明慧、坚贞不渝,便欲强娶,白洁以死相胁,方得虎口脱险,带丈夫尸骨回到邓赕诏(今大理洱源邓川)。随即招兵买马,与蒙舍大军相持一年之久。最终兵败城破,却不甘屈辱,纵身跃入西洱河沉江而亡。这就是《火烧松明楼》的故事,为了纪念白洁夫人,人们燃起火把,连夜寻找,长长的火把在夜晚形成一条条的火龙,照亮了天际。于是,大理白族人民便把这一天,(农历六月二十五日)定为“火把节”。

每到火把节来临之际,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刻,早早就盼着节日的到来;远在他乡的万千游子,均会千方百计地赶回大理,赶回家乡,与亲人一起过红红火火的火把节。火把节,是大理白族人民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、国泰民安等美好愿望的一种形式和心愿的表达,已经成为大理白族人民心中的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缘,成为大理的一道风景线和名片。大理地区无论城乡,街道,公园……到处充满节日的喜庆,人们早早地竖起高大、威武的火把,上面用竹竿等扎成升斗,有步步高升之意,彩旗飘飘,煞是壮观。晚饭后,夜幕刚刚降临,兴高采烈的人们,无论老幼,不分男女,便迫不及待地赶往竖有大火把的地方,观看和点燃手中早已买好的火把,像傣族人家过泼水节一样,把心中的祝福与期望,一把一把地撒向火把,撒向亲人,撒向游人……

竖火把和点火把,也是十分有趣的,全村共竖一根高约二三十米的大火把,上面梱上麦杆、松枝,顶端安插一面旗,升斗。每年的大火把由村里生小孩的人家集资来竖,生女孩的人家负责挖坑,生男孩的负责竖火把。点火把由小伙子们将小火把依次传递上去,火把从顶部往下燃烧。等到把升斗烧落时,人人争先去抢,谁抢到表示谁最有福气。升斗,是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组成,意为连升三级、年年高升。每个升斗四周插上写有国泰民安、人寿年丰、五谷丰登等吉祥字画的小纸旗;撒火把,这才是火把节的高潮!人们手持火把,见人就从随身的包里抓出一把松香,往火把上撒,每撒一把,就会发出“轰”的一声,火苗燎向对方,叫做“敬上一把”。认为这样可消去对方身上的晦气,故竞相玩耍,喜气洋洋;跳火把,则是接近尾声时要跳过火把,把狂欢时燃烧着的火把叠堆成篝火,青年男女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上来回跳跃,意为祈求火神“禳灾祛邪”。熊熊燃烧的火把,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,对幸福爱情的追求和憧憬,对生意、事业的兴旺和发达的期望。

在这个激情燃烧的节日夜晚,望着这火树银花的不夜天,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,让我不禁想起儿时过火把节时的种种情景与趣事,它记录了我童年的欢乐,点亮了我浓浓的乡愁……它是那么地遥远,却又是如此地逼真,恍如昨天,恍如眼前!

火把节,被誉为“东方狂欢节”,万民同欢,万民同庆,就让这不灭的火把熊熊燃烧吧!永远燃烧在每一个爱家乡,爱生活的人的心中,永不熄灭!也祝愿每一个努力拼搏的一局人,在这熊熊火焰下,青年不惧岁月长,彼方尚有荣光在,

光明之处,我们共赴前方!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浏览次数: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